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5-0005





2025年08月13日

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内涵

(据《广西日报》 常青树)

近日出版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以下简称《文选》),收入了习近平同志2012年12月至2025年4月期间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最重要、最基本的著作。其中既有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阐释,也有对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明确要求,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的深刻思考,更有对“双碳”目标的战略擘画,以理论的光芒照亮了美丽中国建设的新征程,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权威教材。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出发,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为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从突破发展与保护对立的传统思维,到重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再到明确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战略部署,《文选》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目标提供了行动路线图。

从历史维度看,中华文明五千年来始终蕴含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哲思,无不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朴素认知。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百年历史进程中,生态保护的理念贯穿其中:革命时期在井冈山提出的山林分配方法对茶山和柴山的分乡耕种、竹木山权属、竹木出卖和收益分配等作出规定,新中国成立初期“绿化祖国”的号召掀起了全民植树热潮,改革开放后“三北防护林”工程开启大规模生态治理,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了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的历史跨越。《文选》既展现了中华文明生态基因的延续性,更凸显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对历史经验的创造性转化。这不是对传统生态智慧的简单复刻,而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制度创新为支撑的现代化升级,为中华文明的永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从理论维度看,《文选》系统阐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遵循是根本前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是实践指南,“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民生观是价值导向,“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治理观是科学方法路径,“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视野是大国担当和人类情怀。这些理论结晶既继承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生态基因,又立足新时代实践创新;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通过梳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征程,《文选》提炼出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为破解发展与保护这一全球难题提供了理论范式。

从现实维度看,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既面临发展与保护的双重压力,也承担着大国责任的国际期待。《文选》以鲜活的实践案例揭示了这一现实逻辑:黄土高原从黄沙漫天到绿洲遍野的生态修复,成为我国森林覆盖率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印证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科学性;长江经济带的战略转型,使水生生物资源和多样性恢复向好,“微笑天使”江豚频频露脸,消失多年的鳤鱼出现频次快速增加,“长江三鲜”之一的刀鲚重回洞庭湖产卵……这些景象生动诠释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实可行性。“双碳”目标的提出与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崛起,更展现了中国以绿色技术创新破解发展瓶颈的决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文选》对这些现实实践的总结,既回应了如何平衡发展与保护的现实之问,也通过全球发展倡议等,为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方案。这不是独善其身的“小循环”,而是兼济天下的“大合唱”,在解决自身环境问题的同时,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可复制的样本与经验。

从实践维度看,《文选》深刻揭示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紧扣抓落地、见实效的实践逻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当浙江“千万工程”造就万千美丽乡村,当雄安新区“先植绿后建城”的规划理念成为城市发展范本,当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球半壁江山,诸多实践无不表明: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绿色密码,必须学思践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握理论指引与落实路径的双重逻辑,以钉钉子的执着和踏石留印的坚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从规划图变为实景图,系统构建知行合一的落实体系,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文选》以多维视角勾勒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底色。这既是理论的总结,更是行动的号角。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结合《文选》的学习,更加深刻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方法论智慧,将其贯彻到每一个决策、每一项工程、每一次选择,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唯有保持战略定力,以历史为鉴、以现实为基、以理论为纲、以落实为要,汇聚起建设美丽中国、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强大合力,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持久的绿色动能,让中华大地蓝天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据《广西日报》 常青树)

--> 2025-08-13 (据《广西日报》 常青树) 1 1 梧州日报 content_102769.html 1 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内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