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蝉鸣与热浪一同奏响夏日的序曲,日历上的“暑假”二字,便不再仅仅是时间的留白。于我而言,它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考卷,考验着我如何为正值青春拔节期的两个孩子——14岁的女儿与12岁的儿子,播撒下能滋养其一生的精神种子。
女儿上了七年级,对历史渐渐有了自己的理解。假期里,我特意带她参观了中共梧州地委·广西特委旧址陈列馆。走进陈列馆,她认真地看着那些泛黄的照片和斑驳的文物,突然轻声问我:“爸爸,他们那时候真的不怕吗?”我选择了沉默。因为我明白,真正的教育是引导个体与宏大叙事进行一场私密的对话。她眼中闪烁着思考的光芒,便是对这场对话最好的回应。
儿子的暑假,是在方寸棋盘间展开的一场无声博弈。为了备战围棋赛,黑白世界成了他每日沉浸的乐趣。在与我的对弈中,他尝试布局与破局。赛场上,我凝望着他稚嫩却沉静的侧脸,那专注的眼神,仿佛能穿透棋盘的喧嚣,直抵胜负的核心。最终,奖杯旁落,他眼中却未见阴霾,一句“爸爸,我下次一定会更努力!”轻如风,却重如山。那一刻,我豁然开朗:我们教孩子下棋,并非只为争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为了培养一种胜不骄、败不馁的格局。这份从失败中淬炼出的坚韧与从容,正是人生这盘大棋中,最宝贵的落子。
假期里,我们还一起去了钓虾场钓虾。钓虾场的喧嚣中,孩子们从最初的焦灼,到学会与浮漂共处,这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生命教育课——它教会孩子,收获需要等待,喜悦源于过程。儿子钓起第一只虾时的欢呼,与女儿用镜头捕捉的笑靥,是这堂课最美好的注脚。而在梧州游泳馆的碧波里,我们像自在的鱼,用嬉戏与水花,冲刷掉夏日的燥热,也涤荡平日的疲惫与忙碌。那一刻,没有父亲与孩子的角色,只有平等的玩伴与纯粹的快乐,这或许正是陪伴最柔软、也最坚实的底色。
最让孩子们难忘的,是青少年航空体验之旅。在航空基地,他们不仅看到了真实的飞机模型,还体验了模拟飞行。儿子手握操纵杆,兴奋地喊:“我飞起来了!”女儿则对飞机的构造产生了浓厚兴趣,不停地向讲解员提问。这次体验,让他们对科学和梦想有了更具体的向往。
我们还一起去看了电影《南京照相馆》。影片中那些关于家国情怀的故事,让孩子们沉默了很久。回家的路上,女儿轻声开口:“爸爸,我们现在的生活真的来之不易。”儿子也郑重地点点头:“我要好好学习,以后为祖国做贡献。”那一刻,我望着孩子们在路灯下闪烁的眼睛,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欣慰——不是因为他们说出了多么成熟的话语,而是因为我知道,家国情怀的种子,已在他们心中悄然生根。
这个暑假,充满了点点滴滴的温暖与收获。作为父亲,我深知,用心栽培不是一味地灌输,而是用陪伴和引导,让他们在体验中成长。看着女儿在历史中感悟;看着儿子在棋盘上拼搏,在体验中逐梦,我感到无比幸福。这些共同的记忆,将成为我们家庭最珍贵的财富,也让我更加坚信:陪伴,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杨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