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苍梧县各有关驻村工作队构建“组织联动+文化赋能+技能培育+市场对接”四维协同联动机制,探索以高效协同联动机制健全组织体系、创新工作方法、完善技能培育与市场对接路径等,实现党建与思政工作双向赋能,将政治优势转化为六堡茶产业发展动能。
驻村工作队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联动的理论基础与现状
党建引领与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联动,核心在于通过党的基层组织动员能力与政策资源下沉优势,激活农民主动性,推动农户深度融入现代农业产业链。当前,梧州六堡茶等特色农业产业面临重生产轻品牌、重产量轻质量、重个体轻协同的结构性矛盾。以梧州六堡茶产业为例,分散经营模式制约了规模化发展,农户对技术应用、市场对接、品牌建设缺乏系统性认知,反映出传统生产观念与现代产业体系的冲突。部分驻村工作队在工作中存在党建与思政“两张皮”现象:组织动员浮于表面,思想引导脱离产业实际;部门资源分散导致技术培训与市场需求脱节;文化赋能缺乏长效机制等。这些现实问题亟待通过构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联动机制实现系统性破局。
驻村工作队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联动机制在实践中遇到的困境
从体制机制层面看,部分驻村工作队基层党建与思政工作存在条块分割的矛盾。农技培训、品牌推广、文化宣传等职能分散在不同部门,缺乏跨领域协作平台。例如技术培训由农技站主导,但未与企业的市场渠道建设同步规划,造成产销衔接不畅。
从主体能力维度看,农民技能水平参差不齐与复合型人才短缺形成双重制约。既熟悉党建思政工作又精通产业经营的驻村工作队队员不足,传统工作方式难以适应数字化营销等新型业态需求。部分工作队员仍停留在“填鸭式”政策宣讲阶段,对农户的实际生产痛点把握不准。
文化价值转化不足是另一瓶颈。例如,六堡茶“红浓陈醇”的品质特征所承载的工匠精神,尚未有效融入品牌叙事体系。非遗技艺传承多停留在工艺展示层面,未形成“文化认同—消费行为”的转化链条,制约产业附加值提升。
矛盾还体现在市场协同机制缺失。产业链各环节衔接松散,生产标准不统一导致品质波动,区域品牌影响力受限。三产融合深度不足,文旅资源未充分转化为产品溢价能力,影响农民可持续增收。
四维协同机制的创新路径与实践探索
综合相关驻村工作队实践,“组织联动+文化赋能+技能培育+市场对接”四维协同联动机制的建立运用,在推动政治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红色基因激活产业链。构建“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联建机制是核心路径,通过党组织统筹土地流转、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管理、企业提供技术市场支撑、农户入股参与分红,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发展共同体。例如,苍梧县六堡镇山坪村党支部书记、六堡茶制作技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祝雪兰坚持传统制茶技艺,带领村民发展六堡茶产业,共同走上致富路。
文化赋能涵养新风尚。推动特色茶文化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是突破点。例如,苍梧县六堡镇山坪村创新制定《茶礼新规》,将红白事简办、礼金限额等写入村规民约,依托“茶园议事角”实现民主协商常态化,使“俭约守礼”成为村民行动自觉。在非遗活态传承方面,六堡镇建设实训基地,开发标准化制茶课程。当地驻村干部还推动开设“文旅业务班”培养农村电商人才,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推广等方式,让六堡茶的故事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
田间课堂赋能技能培育。创新“问题从土地中来,答案在一线中找”的实战教学机制。例如,苍梧县有关驻村工作队首创“白+黑”工作法:白天在茶园示范修剪施肥技术,夜间开设病虫害防治夜校,确保农户“学得会、用得上”;针对人才差异化需求,苍梧县整合53名专家组建“智库联盟”,为种植户提供有机认证专项培训,为青年群体设计电商运营课程等,以接地气的田间课堂促进农村群众技术技能的提升。
三产融合释放富农效能。在品牌价值升级方面,将茶园景观与红色基地有机串联,显著提升客流量与品牌认知度,促进茶文旅融合;构建跨区域产业共同体,如探索“横州茉莉花茶+六堡茶”双地标联动模式,建立品牌联合推广、渠道资源共享等机制,实现“1+1>2”发展效果。
党建引领是乡村振兴的“定盘星”,思政工作是产业振兴的“催化剂”。驻村工作队党建与思政协同联动的本质,是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产业链协同发展效能。未来,梧州六堡茶产业需进一步深化数字赋能,运用区块链技术构建从种植到销售的全流程追溯体系;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更多复合型干部投身乡村振兴;拓展跨区域合作网络,推动“思政软实力”持续转化为“振兴硬支撑”,尽早实现“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发展图景。
(朱丽丽 广西梧州市梧茶茶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