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放暑假那天,我家的“小男子汉”背着书包冲进家门说:“妈妈,放假了,我要把课本锁进保险柜!”我笑着给他递上一张暑假计划表,说:“你先别急,暑假可是有‘任务’的。”
儿子七月中旬参加杭州研学团,是计划表上的重头戏。儿子出发前,我和他约法三章,我说:“可以尽情玩,但要给我带三篇作文回来当‘伴手礼’。”小家伙拍着胸脯保证完成,结果他在西湖描扇面、在乌镇追乌篷船,我猜想他已经把写三篇作文的约定忘了。
没想到研学结束第二天,他拽着我冲进一家面包店,趴在临窗的桌子上便写了起来。不一会,作文《乌镇》就写好了,儿子在作文里写道:石拱桥“桥洞像圆圆的月亮,把船和水都装在了里面”。一天后,他把《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湖》《我觉得我独立了》两篇作文也写好了,字里行间满是孩子气的惊喜。
进入八月,儿子“准毕业生”模式便正式开启。8月上旬安排了自由阅读。儿子把《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摊在茶几上,页边画满小太阳;《小学科学知识故事》被他带到池塘边,他边看边对照水里的小鱼嘀咕:“原来鱼是这样呼吸的”;他偶尔翻看《意林》,看到有趣的段子就突然蹦起来,非要拉着正在做饭的我听他念。儿子看书时间并不固定,有时候一早起床读半小时,有时候傍晚趴在床上也看一下。我觉得,只要儿子合上书时眼里有光,就比掐着表打卡更有意义。
周末我们会去中山公园的北苑逛逛,他蹲在池塘边看鱼吐泡,或凑到晒太阳的猫跟前搭话:“你也来打卡啦?”猫“喵”一声回应着;“这荷叶比西湖的小哦”,猫又“喵”一声。儿子便举着带雨露的紫荆叶说:“妈妈,它听得懂!”晚上,家里最热闹,儿子跟爸爸下象棋,把棋子敲得啪啪响。
最近,儿子又正忙着“特训”。我让他把闹钟调回上学时间,重新适应上学作息,他嘟囔着说:“生物钟好像有小脾气。”却还是揉着眼睛爬起来。每天早上,他背五个英语单词,晚上睡前背一首古诗,背得顺了就拍着胸脯喊:“这些难不倒我。”我给他买了新的笔记本,他在封面上画了一个背着书包的火柴人,说:“等新书来的时候,书本就能立刻认识它们啦!”
其实陪娃过暑假哪需要什么秘籍?不过是跟着他的脚步,在计划里藏点小惊喜,在陪伴中留些小空间。看着他趴在桌前认真预习的背影,偶尔抬头问:“妈妈,六年级的星星是不是比五年级的亮?”我忽然觉得,这个夏天我们都在一起成长呢。
(市振兴小学206班 黄子宸家长文并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