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的环境质量关系到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形象。本应整齐有序的绿化带如今却杂草丛生,部分茂盛的野草甚至“越界”向两轮机动车道延伸,由于失管,绿化带成了“杂草地”。这反映出绿化工程重建设轻管护问题。笔者认为,相关部门应以此为契机,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通过常态化、长效化的治理举措,制定科学合理的绿化养护计划,营造整洁、美观、舒适的道路环境。
从细微处发力,加强绿化养护。提升城市治理效能,要提高植物后期养护成本标准。植物栽种素有“三分种、七分养”之说,足见后期养护的重要性。相关部门要在细节上用心,从细微处发力,组织绿化养护人员定期对绿化带修剪、除草和维护,提高管护人员病虫害防治、修剪造型等技能;要向科技借力,优化管理,降低养护成本,确保管护工作顺利有效进行。
创新技术手段,发动多方参与。应用数字化管理平台,整合绿化资源数据,实时监测苗木生长状态。推广“无人机+智能设备”巡查,提升复杂区域管护效率,减少人工盲区。同时,探索建立“政府主导+专业养护+市民参与”的多元共治机制,组建“志愿者+专业队伍”协同管理模式,通过认种认养等活动,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共同维护我市的绿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