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战略要地山东崮城县城的大街上,报童急急叫卖着的报纸和青年学生匆匆的脚步,给人们心头带来不祥的阴影,但这里仍是一片和平的市井风貌,洋溢着浓浓烟火气息:街头货郎的拨浪鼓声和人们为杂耍表演的喝彩声相交织,饭馆里山东琴书艺人唱的《三国演义》和茶馆里山东快书艺人“表一表好汉武二郎”相映成趣……
这是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我们的河山》开篇一个4分钟的长镜头,为随后战火带来的巨变埋下伏笔。这部剧从山东沂蒙山普通人的生活切入,表现全民抗战,具有厚重的质感和牵动人心的力量。近日记者采访该剧主创,请他们分享创作过程中的幕后故事以及如何将导演毛卫宁要求的“历史真实、战争真实、生活真实”贯穿始终。
“真实才能可信,可信才能共情。”制片人王珏说,“我们完全按照真实的历史脉络,以小切口、普通人表现大背景、大主题”。剧组将故事背景和拍摄地放在山东农村,正是由于山东不但在抗战中贡献卓著,素材丰富,而且孔孟之乡的山东人民骨子里的侠义与血性尤为突出,如著名的渊子崖保卫战,展现了普通民众自发抗敌的惊人勇气,与该剧核心主题“兵民是胜利之本”高度契合。
古稀之年的编剧刘戈建两次深入沂蒙山区采风,挖掘抗战故事。他为了研究山东抗战史而查阅的史料堆积如山,笔记有厚厚一沓,剧本大纲长达17万字。
剧中的细节真实体现在方方面面。如第一次和日军战斗时,游击队缺枪少弹,战士们紧张、鲁莽,但8年后游击队成功端掉日军大型据点,展现出我方武装力量的成长。对一些反面人物的塑造,刘戈建也坚持尊重历史。比如他反对将土匪“感召”为好人,因为根据史料,他们往往非常顽固;对叛徒也绝不“洗白”,而是真实表现其信仰动摇和人性缺点。
这部剧里的大部分角色说的是山东味儿的普通话,男主角扮演者王雷形容为“普通话的字,山东话的音”。他说:“这部剧讲的是山东的抗日故事,就得带有山东人的气质。语言是很好的切入点,增加了可信度和丰富性。”
在技术方面,这部剧采用了4K超高清拍摄,显著提升了战争画面和农村夜戏的细节表现与层次感,而且便于后期调光调色。
(据《人民日报》 海外版 记者 苗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