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5-0005





2025年09月11日

■ 梧州历代诗词鉴赏

坚持操守心怀天下

——清代藤县诗人苏念淑《初秋苦雨》赏析

牧 骊

牧 骊

初秋苦雨

(清)苏念淑

破屋苦经雨,藤床夕屡移。

先教残暑退,还兴早秋宜。

瘦剩一篱菊,贫余半卷诗。

万间怀广厦,何日惬襟期。

——选自《梧州历代诗词选》

苏念淑是清代广西藤县的一位女诗人,著有《绿窗吟草》诗集。考据显示她生活于清朝道光年间,正值清代岭南文学兴起之时。其现存诗作多收录于《藤县志》及地方诗文合集,内容聚焦日常生计、自然时序与家国忧思,风格质朴沉郁,善以白描刻画生存境遇,《初秋苦雨》便是体现其创作特色的代表作。这首五言律诗篇幅短小却意境深远,通过意象营造、情感递进与文化传统化用,展现清代岭南文人在困顿中坚持操守、心怀天下的精神风貌。

开篇“破屋苦经雨,藤床夕屡移”,以写实笔法将读者带入风雨交加的清贫居所。“破”字点明居所简陋与地位低微,“苦”字既写秋雨之苦,更喻心境之艰,“经”字暗含苦难中的坚韧。“藤床夕屡移”以南方常见的简陋藤床象征清贫,“屡移”细节活现诗人因雨水渗漏反复挪床的情景。两句白描手法不加雕琢却画面感极强,将无形愁苦转化为可感意象,尽显炼字功夫与写实能力。

颔联“先教残暑退,还兴早秋宜”,在愁苦中透出生机。秋雨虽带来困顿,却驱散暑热带来舒适。“教”字将秋雨拟人化,仿佛大自然特意安排这场雨终结暑热;“兴”字写出气候转凉而生的兴致。这种情感转折体现诗人并非沉溺苦难的悲观者,而是能在困顿中发现时序之美的达观者。这种“苦中寻乐”的心态,承继了苏轼、陆游等前代文人面对逆境的精神调适方式,残暑消退与早秋宜人的对比,既符合岭南气候特征,又暗含对自然规律的顺应,为后文情感升华埋下伏笔。

颈联“瘦剩一篱菊,贫余半卷诗”,是全诗的精神焦点,通过核心意象展现品格操守。“瘦剩一篱菊”中,“瘦”字既写菊花经雨形态,又喻诗人清瘦坚韧品格;“剩”字暗含历经风雨后的幸存之意,赋予菊花顽强的生命力。菊花自陶渊明后便与高洁隐逸相连,作者在此继承传统又赋予新内涵——贫困中坚守的文人风骨。“贫余半卷诗”直白点出物资匮乏与精神富足的对比,“贫”字坦然承认生活窘迫,“余”字强调诗歌作为精神寄托的不可剥夺。这“半卷诗”既是创作成果,更是精神象征,在困窘中成为生命支柱。对偶句式将自然与人文意象完美结合,对仗工整意涵深厚,展现困境中挺立的精神脊梁。

尾联“万间怀广厦,何日惬襟期”,将情感推向高潮,实现从个人困境到天下关怀的升华。“万间怀广厦”化用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名句,将个人“破屋苦雨”之悲扩展为对天下寒士的普遍关怀。这种化用并非简单袭用,而是相似生存境遇中的精神共鸣,体现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价值观的延续。诗人身处破屋,所思不仅是自身安适,更是天下寒士居所;“何日惬襟期”的慨叹,既是个人的理想期盼,更是国泰民安、寒士得庇的社会理想向往。这种超越个人苦难的胸怀,让诗歌意境豁然开朗,提升诗歌品格避免单纯抒写个人愁苦的狭隘性。

从文化语境看,苏念淑的创作深受中原文化与岭南地域特色双重影响。清代广西虽远离文化中心,文人仍坚守儒家操守,诗中“贫余半卷诗”的坚守与“万间怀广厦”的关怀便是明证。对初秋气候的描写准确捕捉岭南夏长秋短、初秋多雨的特征,“藤床”“篱菊”等意象带有南方生活印记,展现地域环境对创作的影响。在清代中晚期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的背景下,“破屋苦雨”不仅是个人境遇的写照,更折射出底层文人的普遍生存状态,具有社会镜像意义。

从艺术特色看,诗歌实现了现实主义描写与理想主义情怀的统一。前六句对居所、气候、景物的描写真实可感,无虚饰夸张,展现现实质感;后两句由实入虚,从个人生活跃升至社会理想,兼具生活厚度与精神高度。意象选择上以“雨”为核心串联破屋、藤床、篱菊等意象,形成完整体系;情感表达从“苦”到“宜”再到“怀”层层递进;语言质朴自然,炼字精准意蕴丰富,体现平淡中见深意的艺术境界。

--> 2025-09-11 牧 骊 ——清代藤县诗人苏念淑《初秋苦雨》赏析 ■ 梧州历代诗词鉴赏 1 1 梧州日报 content_104116.html 1 坚持操守心怀天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