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5-0005





2025年09月24日

■ 健康科普

细说输血前检测

(梧州市中心血站 曾琼)

当患者因手术、外伤、贫血或血液疾病需要输血时,很多人认为只要输入匹配的血液就能救命。但实际上,在血液从采集送到临床用血之前,必须经过一系列严格的输血前检测,这是保障输血安全、避免不良反应的关键步骤,堪称输血流程中的“第一道关卡”。

输血前检测的必要性

输血的本质是将他人的血液输入患者体内,而血液中含有复杂的免疫成分,如红细胞表面的抗原、血浆中的抗体。如果输入的血液与患者自身血液不兼容,就可能引发严重的免疫反应,例如:溶血反应(输入的红细胞被患者的抗体破坏,导致高热、寒战、腰痛、酱油色尿,甚至肾衰竭);发热反应(因白细胞抗原不匹配引发免疫攻击,出现发热、寒战);过敏反应(因血浆蛋白过敏,出现皮疹、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的急性肺损伤或休克。

输血前检测的核心目标,就是通过科学检测确保血型匹配(供血者与受血者的血型一致或相容);确保无免疫冲突(双方血液中的抗体和抗原不会“打架”);确保血液安全(排除窗口期传染病或其他潜在风险)。

输血前检测四大核心项目

血型鉴定。血型是输血匹配的基础,包括两个最关键的系统:ABO血型(最常见的分类:A型、B型、AB型、O型);Rh血型。

ABO血型不合的输血会导致严重的急性溶血(比如把A型血输给B型患者,患者的抗体会立刻攻击输入的红细胞);Rh阴性患者如果输入Rh阳性血液,可能产生抗D抗体,导致未来再次输血或妊娠时发生严重反应。

不规则抗体筛查:揪出“隐藏的敌人”。除了ABO和Rh血型系统,人类还有40多种其他血型系统。如果患者因输血、妊娠或移植等原因,体内产生了针对这些稀有血型抗原的不规则抗体(即“异常抗体”),输入含有对应抗原的血液时,就会引发免疫反应。

交叉配血试验:验证“能不能输”。这是输血前最关键的“实战测试”——将患者的血清/血浆与供血者的红细胞混合,观察是否发生凝集反应(类似“模拟输血”)。如果混合后不凝集,说明两者“相容”,可以安全输注;如果凝集,则绝对禁止输血。

传染病标志物复核。虽然血站已对献血者的血液进行过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传染病的严格筛查,但输血前科室可能会对即将输注的血液进行关键项目的快速复核(尤其是急诊情况下),或确认患者自身的传染病状态(比如HIV阳性患者需使用特殊处理的血液),进一步降低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

患者需要配合的事项

如实告知病史。患者需主动告诉医生:是否有输血史(尤其是多次输血或近期输血);是否有妊娠史(女性患者可能因怀孕产生不规则抗体);是否有过敏史(如对药物、食物或既往输血过敏);是否患有血液病、免疫系统疾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当前服用的药物(某些药物可能影响检测结果,如抗生素、化疗药)。

血液检测采血时机。常规输血前检测(如血型、不规则抗体)不需要空腹,但如果同时需要检测肝功能,如谷丙转氨酶(ALT)、凝血功能等指标,可能需要空腹抽血。具体遵医嘱即可。

紧急输血时的“绿色通道”。对于大出血、休克等抢救患者,输血前检测会启动紧急流程,优先保证血液供应(比如先输注O型Rh阴性红细胞);同时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必要的检测(如快速血型鉴定、主侧交叉配血),后续再补全完整检测,确保全程安全。但即使是紧急输血,也绝不会跳过最基本的血型匹配和主侧配血。

输血前检测的意义

很多人觉得输血前检测就是抽几管血,好像没那么重要,但实际上,它是用科学手段为患者“排雷”。曾有一位Rh阴性患者因未检测不规则抗体,输入了含其他抗原的Rh阳性血,导致严重溶血反应;一位多次输血的白血病患者,因交叉配血发现抗体,避免了无效输血。每一次规范的输血前检测,都是在为患者的生命安全“加码”。

输血前检测不是“麻烦的步骤”,而是输血医学的“核心防线”。它确保输入的血液与患者“完美匹配”,避免免疫攻击和传染病风险,降低风险,安全输血,为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梧州市中心血站 曾琼)

--> 2025-09-24 (梧州市中心血站 曾琼) ■ 健康科普 1 1 梧州日报 content_104696.html 1 细说输血前检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