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办公桌上,新放着一本苍梧县沙头镇大寨村出版的《大寨村志》。闲暇时翻开,人文地理的脉络、风俗礼仪的传承、乡村才艺的星火……如溪流漫过心畔,可读、可品、可感怀。它是一部凝固历史的“志”,装着大寨人的集体乡愁;是一扇对外敞开的“窗”,让外界看见小村的烟火与传承;更是一部乡村百科全书,藏着乡土励志的密码。
盛世修志,既是远见,也是使命。村志是一项文化工程,容不得半点虚假。那些经历者和知情者,随着岁月流逝,记忆成为最珍贵的素材库——通过回忆打捞碎片,通过走访拼凑细节,用脚步丈量,用笔力书写,称其为“文化抢救工程”再合适不过。修志更是系统工程,从文字撰写到校对出版,从资金筹措到发行落地,如果牵头修志的人没有奉献的热情和做事的韧劲,很难完成这项任务。那些牵头人,值得我们由衷敬佩。
大寨村历来人杰地灵。外出创业的,在异地打拼出一片天地;留下的则将生活过得如诗如画。他们的故事,是家族的荣耀,是村庄的骄傲,也是后辈追随的光芒。这里物华天宝,古建筑蕴藏历史密码,民风民俗充满人文温情,值得世代传承。《大寨村志》记录了这一切,将传统文化化为火炬,照亮先辈走过的路,也为后人指引方向,成为大寨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对生于斯长于斯的人而言,村志最珍贵的价值,在“乡情”二字。一个人在村庄里出生、成长,山山水水、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连空气里的气息,都成了刻进骨血的印记。一旦离乡,思念便如藤蔓疯长,愈久愈浓。村志把故乡的一切存档,捧着它,那些熟悉的场景便活过来,成了思乡时最暖的慰藉。尤其在城镇化浪潮里,不少村落渐渐消逝,村志成为“留住乡情”的重要载体。它让那些回不去故乡的游子,得以在字里行间,寻回属于自己的精神原乡,提醒人们无论走多远、多优秀,根在家乡,应怀感恩、献力发展。
翻阅《大寨村志》,总能精准触动村民们心底对故乡最柔软的眷恋,也稳稳锚定了中国精神里贯穿始终的恒久主题。我在阅读书中的《节庆习俗》时,童年的热闹场景瞬间涌上心头,仿佛推开时光之门,又回到那个烟火蒸腾的小村,重温那时的节日氛围。
大寨村之美,深藏于古文化之中。书中还介绍,这里的古建筑群是苍梧县珍贵的历史遗产,其中卜蔚甘公祠尤为显著。同治八年的青砖上,镌刻着岁月的痕迹。这座一院三进的建筑,采用硬山顶、小青瓦和青砖墙,梁架为穿斗与抬梁结合,檐廊设有船篷轩,屋脊上有灰塑纹饰,墙上绘有诗书壁画……每一处都散发着古色古香的气息,将书香门第的理想和人伦道德的传承融入一砖一瓦。
在《大寨村志》里,我还看到了从基层拼搏铸就的“传奇人生”,生动诠释“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励志轨迹与乡村文化力量。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村志是乡村文化缩影,更是振兴助推器,盼更多人认识、重视与运用,以文化振兴赋能乡村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