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近日,快递等行业“向上取整”的收费方式引发公众关注。有快递员称“2.1公斤也算3公斤(收费)”。据了解,“向上取整”是快递行业常见的计费规则,是包裹重量不足计费单位时按照更高的整数计费。当“向上取整”成“行业惯例”,是否合规却值得讨论。
行业惯例是特定领域内长期实践形成的共同遵守的规则。对于一些新模式新业态的初创期,消费者容忍度可能较高,监管部门也可能采取“审慎包容”的监管态度。如果说,在行业发展初期,相关规定未完善,快递企业通过“向上取整”方式简化操作,以此降低计费的复杂性,减少出错风险,这样可以理解的话,那么,在智能称重设备广泛应用的当下,精确到克的精准计费并非难事,将2.1公斤的包裹按照3公斤计费,这样的“行业习惯”明显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这充分证明,“向上取整”并非技术障碍所致,“一刀切”的计费方式暴露出快递行业在计费标准精细化、透明化的不足。正如新华社报道所指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不得设定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条件,快递续重等按整数计算,超出了实际服务成本,构成对消费者的强制交易,违反了公平交易原则。”
与快递费相似,使用共享单车、使用共享充电宝……当前,不少领域在按照时间收费上都存在“向上取整”计量行为。当“分钟”被“向上取整”为“小时”,消费者却要为未享受的服务买单,这种单向的“行业惯例”将消费者置于被动境地,也同样暴露出相关企业对精细化管理的忽视。几块钱、几毛钱的差价虽小,却是丈量市场是否公平交易的一把标尺。
除了“向上取整”,媒体这两年来披露过的不合理的“行业惯例”并不鲜见:无论旅游还是出差,只要入住过一些酒店,就足以知道酒店有一个“行业惯例”:一般12点退房,延迟退房2个小时,酒店加收半天甚至一天房费;网上购买机票,一般是先到先得,一些航空公司以“行业惯例”为由,将靠窗、靠过道、安全出口或前排等座位锁定,要求消费者支付额外费用……这些不合理的“行业惯例”,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违背了公平交易的原则,引发消费者的不满和质疑。但由于维权成本较高,大多数人只能选择沉默。
任何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业惯例”都不能惯着。不合理的“行业惯例”的蔓延,根源在于利益与责任的失衡。破解这一困局,需多方合力,构建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监管部门需及时“亮剑”,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查严罚,提高违法成本;对企业来说,需依法落实制定公平合理的收费标准,让每一克重量、每一分钟时长都能公平计价;而消费者亦需觉醒,勇敢维权。面对不合理的“行业惯例”,每一个个体的较真,维护市场公平正义,终将推动消费环境回归诚信与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