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烽火岁月里的号声与坚守 ——记抗战老兵梁沃生 2025年09月05日

在藤县金鸡镇龙头村,住着一位抗战老兵——梁沃生。1926年9月,他出生于一个农村家庭,1942年,不足17岁的他,怀着保家卫国的赤诚,毅然踏上了抗击日寇的征程。如今,岁月虽已在他脸上刻满皱纹,但那些烽火岁月里的记忆,仍在他与家人的讲述中,鲜活如初。

“去码头坐船上桂平,用了二十多天,下了大巴就开始步行,一路走到安徽。”梁沃生常向家人提起当年奔赴战场的艰辛。1942年,他与二三十名同乡战友从藤县出发,先乘船至桂平,随后的路程全靠双脚走。起初队伍还在白天行进,为尽快抵达抗日前线,后半程改为日夜兼程。没有多余衣物更换,行军服早已被汗水湿透,生满虱子,饿了就啃几口干粮,累了便在路边短暂歇息,一个月的跋涉,每一步都踏在烽火连天的国土上,也刻在了他的生命里。

抵达安徽后,梁沃生即刻投入备战。因年纪尚轻,他最初担任勤务兵,负责做饭、缝衣服等后勤工作,后来又成了传达兵,在部队中传递消息。凭借踏实可靠的表现,他参加了半年的号兵训练,最终成为一名肩负特殊使命的号兵。“熄灯号、起床号、集合号、冲锋号、休息号……一共24套军号,当年全村只有他能吹响那把号角。”孙女梁兰回忆道,只是那把见证过无数次冲锋的号角,如今已不知遗失在何处。

第一次上战场时,梁沃生坦言自己“胆战心惊”,但当枪声响起、战友们冲锋向前,他握紧手中的枪,开过几枪后,恐惧便被保家卫国的决心取代。他印象最深的,是作为号兵吹响冲锋号的时刻——号声穿透炮火,成为战友们向前的信号。他曾先后参与三次对日作战,战场上的硝烟、炮弹的轰鸣,至今仍清晰地留在他的记忆里。最艰难的一次,他和战友们被敌人围困七日七夜,断粮断水,幸运的是最终成功获救,捡回了一条命。

战争的残酷,更体现在战友的逝去。“刚到梧州时总共有40名同乡战友,第二年就只剩20名,最后就剩下我和另一个人了。”提及战友,梁沃生的声音总会变得低沉。他自己也曾在战斗中小腿中弹,万幸子弹未留在体内,伤口愈合后,他又继续投身战场,直至日本投降。

抗战胜利后,梁沃生回到了藤县金鸡镇龙头村,从此放下枪杆,拿起农具,过上了平凡的农家生活。但烽火岁月里锤炼出的品质,却伴随了他一生。“勤勤恳恳工作、老老实实做人,不偷奸耍滑、不偷不抢。”这是他常对子女们说的话,儿子梁贤荣在单位工作时,始终牢记父亲的教诲,踏实本分。孙女梁兰至今还记得爷爷教过的几句军号谱,“滴滴答滴滴”的旋律,是爷爷那段峥嵘岁月的印记。

如今,梁沃生已年近百岁,那些战火纷飞的日子,或许已在他的记忆中渐渐模糊,但他用青春与热血守护家国的故事,却成为家人心中最珍贵的传承,也让我们得以窥见那段山河破碎的岁月里,无数平凡战士的伟大坚守。他们曾为民族而战,他们的故事,值得被永远铭记。

(岳柱健 梁樱耀 朱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