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 梧州历代诗词鉴赏 托物言志充满忧思 ——清代岑溪诗人杨文芳《斗鸡山》赏析 2025年07月03日

莫耀裾

斗鸡山

(清)杨文芳

宜人人世五更筹,何事昂冠斗不休。

想挽狂澜无砥柱,东西雄峙锁江流。

——选自《梧州历代诗词选》

杨文芳是广西岑溪人,1672年(康熙十一年)考取举人。他曾在山东郓城担任知县,后任桂林府教授,参与编写《临桂县志》。他在桂林任职期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创作《斗鸡山》一诗。这首诗生动描绘桂林漓江两岸斗鸡山的壮美,且在字里行间隐含着对时代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情感寄托。

斗鸡山并不是一座独立的山,而是由漓江东西两岸的穿山与雉山组成,它们隔江对峙,形似两只雄鸡振羽欲斗,故合称“斗鸡山”。这种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无数文人墨客前来观赏,并留下许多诗词佳作。

诗的开篇“宜人人世五更筹”,便将读者引入一个宁静而美好的清晨。五更,是黎明前的黑暗,也是希望的曙光即将破晓的时刻。诗人用“五更筹”这个意象,描绘出斗鸡山在晨曦中的静谧,暗示着诗人对时代的期许。在那个动荡与变革交织的年代,杨文芳作为一名基层官员,深知社会的稳定与百姓的安宁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而“五更筹”所象征的黎明,正是他对太平盛世的渴望。

接着,诗人笔锋一转,“何事昂冠斗不休”,将视线聚焦于斗鸡山的形态。两山对峙,神似两只雄鸡昂首欲斗,却始终未曾真正交锋。表面上是对自然景观的生动描写,其实是对社会现实的隐喻。那时,社会上还存在着诸多矛盾与冲突,无论是官场的勾心斗角,还是民间的纷争不断,都如同这两只欲斗的雄鸡,表面上还没有真正爆发,却始终暗流涌动。诗人以“昂冠斗不休”表达对这种无谓争斗的困惑与无奈,同时也流露出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想挽狂澜无砥柱”一句,更是将诗的意境推向高潮。诗人联想到社会中的种种乱象,如同汹涌的狂澜,却缺乏能够稳住局面的“砥柱”。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仍存在动荡不安的因素。杨文芳以斗鸡山的雄峙之势,隐喻社会需要像山一样稳固的力量来抵御狂澜,维护安定。

最后,“东西雄峙锁江流”以一种宏大的视角收尾。斗鸡山东西对峙,锁住江流,象征着一种力量的平衡与制约。在诗人看来,这种平衡是社会稳定的保障,而这种制约则是防止冲突升级的关键。诗人在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中,融入对时代现实的深刻思考,表达对国家长治久安的祈愿。

《斗鸡山》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体现中国古代文人“以景寓情、以物言志”的传统。诗人通过对斗鸡山的描绘,表达对社会和谐、国家稳定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他对时代乱象的忧虑与思考,以文人的敏锐与责任感,将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赋予这首诗深刻的历史与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