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高温天气“烤”验健康 医生提出科学防暑防晒建议 2025年07月12日

本报讯(记者 祝琳 通讯员 陈思晴 卫思颖)连日来,我市日最高气温保持在34~36℃,酷热难耐的天气给人们带来多重健康风险。医生呼吁,高温天气市民要提高警惕、加强防护,科学做好防暑防晒措施,若出现中暑症状,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并及时送医诊治。

“近两周我院急诊医学科共接诊中暑患者20余例,随着高温天气持续,患病人数较之前有增长趋势。从症状分级看,轻症(先兆/轻度中暑)占96.2%,重症(如热射病)占3.8%。”市工人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陈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来院就诊的患者大多属于轻症,且多数有明确的高温环境工作史。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日射病和热射病,其中热痉挛常见于高温下强体力劳动者,热衰竭多见于饮水不足的老人、儿童和体弱者,热射病多发生在户外暴晒的工作者中,热射病可能危及生命,须特别警惕。”

高温天气下,户外工作者、老年人(尤其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病)是主要防护人群,儿童、孕妇、肥胖人群也需重点关注。陈巾提醒,高温环境下,特定人群需针对性做好防护。户外工作者应尽量避开10时至16时的高温时段作业,每工作半小时休息5~10分钟,并随身携带含盐饮料,穿戴浅色透气衣物、戴遮阳帽。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6~28℃,主动少量多次补水。普通市民应减少高温天外出,外出配备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特别提醒切勿将儿童单独留在密闭车厢内,因为密闭车厢10分钟升温可达20℃。

“若发现有人中暑,轻症者立即转移至阴凉处,解开领口、腰带,用湿毛巾擦拭颈部、腋窝等处,并口服淡盐水;重症者如出现昏迷、抽搐、高热,应立即拨打120,等待期间将患者侧卧位防窒息,用冰袋或湿毛巾冷敷头部、腋下。”陈巾表示,医院现已开通“中暑绿色通道”,缩短急救时间,确保患者能快速接受降温等紧急处理。

烈日炎炎,除了预防中暑,防晒工作也不容忽视。“核心是减少高温和紫外线对皮肤的损伤。”市皮肤病防治院皮肤科副主任李思敏医生介绍,防晒优先考虑物理防晒,市民外出时穿长袖透气衣物、戴宽檐帽,减少紫外线穿透,同时选择适合自己肤质的防晒霜,并避开强光时外出。部分人对紫外线敏感易引发光感性皮肤病,如多形性日光疹,有家族史或皮肤敏感人群户外活动要严格做好防晒。

针对高温天气可能引发的皮肤问题,李思敏建议:“高温环境皮肤水分流失快,除了防晒,还要做好保湿。”她提醒,高温天气出汗多,市民应避免过度清洁皮肤,以免破坏皮肤屏障,若皮肤出现红肿、瘙痒、晒伤等情况,可先用冷毛巾湿敷缓解,症状严重时应及时就医。此外,要调整饮食结构,增加清热解暑食物摄入,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增强身体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