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危重病人都经历过这种痛苦,每一次吸气、呼气都很艰难,仿佛胸口压着重石,当呼吸衰竭逼近,患者每一次吸气就像与死神在搏斗。这时,呼吸机便可能成为患者跨越险境的“生命桥梁”。本文科普一些呼吸机的相关知识。
精密的“人工肺”
很多人对呼吸机的印象停留在“往肺里打气”的机器,这就过于肤浅了。现代呼吸机是集成精密传感、复杂算法和气体混合输送技术的高度智能化设备。它的核心功能是:
辅助或替代通气:当患者自身呼吸肌力量不足(如重症肌无力、脊髓损伤等)或呼吸驱动异常(如药物过量、脑损伤等)时,呼吸机提供部分或全部的通气支持。
改善气体交换:在肺部本身病变(如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水肿等)导致氧气难以进入血液、二氧化碳难以排出时,呼吸机通过特定的模式和参数设置,优化氧气输送和二氧化碳清除。
减轻呼吸做功:让极度疲惫的呼吸肌得到休息,为原发病的治疗和康复争取宝贵时间。
何时需要使用呼吸机
呼吸机的使用绝非轻率决定,它通常是基于对患者呼吸功能衰竭的严重程度、病因和发展趋势的综合评估。主要适应症可概括为以下几大类:
急性呼吸衰竭是启动呼吸机最紧迫的场景。当患者端坐呼吸仍觉空气稀薄、口唇发绀、辅助呼吸肌全力收缩仍无法提高潮气量,或出现意识模糊、大汗淋漓时,往往提示呼吸储备已耗竭。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细菌性或病毒性肺炎、弥漫性肺泡出血、大面积肺栓塞、心源性肺水肿、急性哮喘重度发作等都可触发这一过程。
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多发生于已有基础肺疾病的人群,典型代表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平日可耐受轻至中度高碳酸血症,但在感染、气道痉挛、镇静剂使用或心功能不全等诱因下,二氧化碳水平突然上升,血液pH值迅速偏移至7.25以下,意识水平由嗜睡转向昏迷。此时呼吸肌处于疲劳边缘,胸腹矛盾运动明显,无创通气可先行试用;若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气道分泌物大量潴留、频繁呕吐导致误吸风险,则需立即过渡至有创通气。
围手术期应用则更具计划性与预防性。如心胸外科体外循环手术、长时间单肺通气胸科手术、神经外科俯卧位手术及上腹部重大肿瘤联合切除,均需在全身麻醉下先行机械通气以保障氧合与二氧化碳排出。此类手术若预计时间>3小时、出血量>1000毫升,或患者本身合并中重度慢阻肺、肥胖低通气综合征、缺血性心脏病等,则术后常因麻醉残余、镇静镇痛药物抑制、伤口疼痛限制呼吸运动而出现通气不足等,需继续机械通气6~24小时,待血气分析恢复、意识清醒、肌力与气道保护反射恢复后再行拔管。若术前存在休克、持续高热或严重电解质紊乱,也可通过机械通气降低氧耗、稳定内环境,为后续手术或介入治疗创造条件。
呼吸机也有潜在风险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最常见且最致命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在插管48小时后迅速上升。若带菌的口咽分泌物沿气管导管壁渗漏至下呼吸道,形成富含细菌的生物膜,加之肺泡巨噬细胞功能受抑,导致细菌迅速繁殖。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热、脓性痰液、白细胞升高等,胸部影像出现新的或进展性浸润影。预防措施包括床头抬高30°、每日评估拔管可行性、使用含氯己定的口腔护理液、密闭式吸痰系统以及早期肠内营养,以减少胃内容物反流与细菌移位。
呼吸机依赖与撤机困难并非单一原因所致。长期镇静、镇痛药物蓄积可抑制呼吸中枢;膈肌废用性萎缩;蛋白质摄入不足及系统性炎症反应进一步削弱呼吸肌耐力;合并左心衰、贫血、电解质紊乱(低磷、低镁、低钾等)亦会延长脱机时间。对策包括每日唤醒与呼吸同步训练、逐步下调支持水平、床旁膈肌功能监测、早期康复与营养干预等,必要时序贯无创通气以完成“桥梁”撤离。
机械通气还可引发一系列其他并发症。如气压伤的出现可导致气胸、纵隔气肿、皮下气肿等;如氧中毒引起肺泡上皮及毛细血管内皮损伤等;如长期制动与镇静还增加深静脉血栓和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获得性肌无力风险。
(梧州市人民医院 欧阳孔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