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吴小华 通讯员 廖伟 唐玲)今年以来,苍梧县紧扣企业用工需求,利用“技能培训赋能”“用工保障托底”等方式,全力破解“用工荒”与“就业难”结构性矛盾,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活水”。
技能赋能
锻造就业“硬本领”
“以前在工地打零工,现在学了电工,在厂里拿稳定工资,还能照顾家。”近日,苍梧县石桥镇泗岐村村民梁先生笑着说。今年3月,他参加了苍梧县人社局联合企业开设的电工培训班,结业当天就被苍腾人力资源有限责任公司录用,月薪6000元。
这样的技能培训,苍梧县今年已开展19期。苍梧县围绕人造板加工、金属冶炼等主导产业需求,开设电工、数控操作等12个工种课程,312名村民免费参训,94人实现“培训即就业”,就业率达30%。“企业新员工岗前培训,每人能享受不低于800元的补贴;职工提升技能,最高补贴2200元。”苍梧县就业服务中心主要负责人表示,在政策激励下,已有1家企业自主开展培训,培养技能型工人30名。
针对企业招工难、群众就业难问题,苍梧县锚定“人岗匹配”精准发力,精准“把脉”企业用工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推出“技能培训赋能”“点对点送工”服务,让村民在家门口端稳“饭碗”。苍梧县人社局主要负责人介绍,针对该县36家规上工业企业的用工缺口,苍梧县人社局通过“家门口进厂”政策通道,累计发布人造板、金属智造等主导产业岗位300多个,组织“点对点”送工5批次,帮助201名村民进厂就业,其中脱贫人口占比达38%。
保障托底
筑牢用工“稳定器”
“去年某企业一名工人受伤,因没参保,企业赔了12万元。今年全县规上企业参保率达100%。”日前,在旺甫工业小镇的广西新海峰木业有限公司车间一隅的政策宣讲现场,150余名村(社区)“两委”干部站在生产线旁,听苍梧县社保中心干部用发生的案例讲解政策。
除了社保兜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宣讲也让村民吃下“定心丸”。石桥镇永安村村民车益雷去年在外地务工被欠薪,今年通过村干部指导,与本地企业签订规范劳动合同,“每月10日准时发工资,心里踏实!”车益雷说。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苍梧县劳资纠纷同比下降36.36%,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从70%提升至85%,和谐用工环境让企业留工率提高了15个百分点。
车间里的机器还在轰鸣,政策的种子已在乡间发芽。在旺甫镇旺甫村,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已行动起来,与10家企业签订用工合作协议,计划下半年输送100名村民进厂。“我们要让政策服务像流水线一样高效。”苍梧县人社局主要负责人透露,县里正搭建“村企用工大数据平台”,动态更新146个村的劳动力信息和企业缺工清单,计划每月开展2场“园区开放日”,让村民“眼见为实”选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