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王勾践剑(青铜器) 网络资料图

曾侯乙编钟(青铜器)网络资料图
在武汉东湖的西北角,一片绿荫掩映着一组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建筑群,整组建筑群融合中国传统高台形制与现代设计,部分细节呈现出楚文化元素(如多层宽屋檐、方正格局),整体庄重典雅。这里就是荆楚文化的朝圣之地——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这六个金色大字,是董必武所题。馆内迄今已收藏各类文物24万余件(套),品类丰富,器类齐全,尤其是青铜器、漆木器、简牍等成为湖北省博物馆的特色。其中曾侯乙编钟和中国冷兵器之王越王勾践剑等珍品就藏于该馆。
此前,我随旅游团到达了武汉,武汉的著名景点不少,如黄鹤楼、江汉路等,但导游却让我们先参观湖北省博物馆,她说,团里有不少是中学生,老师给他们讲过中国青铜器的历史,看一看实物能加深印象。参观过青铜器后确实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湖北省博物馆,我们首先观赏了曾侯乙编钟(青铜器)。诸夏以鼎为重器,作为王权的象征,楚文化中,钟与鼎并重,而迄今发现的早期楚器以钟最为典型。钟又分为钮钟、甬钟、镈(bó)钟三类,根据演奏的需要,可将类别不同、大小各异的钟按照一定的顺序编排或组合在一起,形成编钟。编钟在先秦时期是乐器也是礼器,作为乐器,往往在祭祀或宴飨时使用。
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是迄今发现的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音乐性能最佳的一套。曾侯乙编钟全套共65件,分三层八组悬挂于铜木钟架上。上层钮钟音色清脆,主要用于演奏旋律;中层甬钟音域宽广,可演奏复杂旋律;下层甬钟及镈钟,声音浑厚深沉,用于节奏强化。
整架编钟犹如一座巨大的音乐建筑,不仅体量巨大,气魄宏伟,且整体视觉设计充分考虑了节奏与秩序的美感,细部处理手法也极其精细严整。历经2400多年,这组编钟仍巍然矗立,可见其设计的合理性。
接着,我们观看越王勾践剑(青铜器)。相传,春秋时期,吴越善铸青铜剑,其质量之高,铸造之精湛,在当时已闻名遐迩,成为有口皆碑的宝器,凡得之者皆视为珍宝。至精者要属越王勾践剑,它代表了当时吴越地区铸剑技术的最高水准。
越王勾践剑出土于1965年12月,剑出土时,装在黑色漆木剑鞘内,剑与鞘吻合得较紧。剑身满饰黑色菱形暗花纹,剑格正面和反面还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剑身至今锋利如新,仅局部有微量锈蚀,试之以纸仍可划破20余层。这把距今约2500年的春秋晚期青铜剑,展现了当时吴越地区卓越的防腐铸造技术,令参观者惊叹不已。剑身一面刻有铭文,铭文为鸟篆,译为:“越王鸠浅自作用剑。”学界普遍认为“鸠浅”即勾践,该剑为越王勾践之剑。
看荆楚风云,听古曲清音,我们徜徉于历史的长河中,感受那些遥远沧桑的过往。(林细伟)